電子測量儀器是用于測量電量和電信號的儀器,分為產生信號的源(Source)和接受信號的表(Meter)。數字示波器為應用最廣泛的“表”,10GHz帶寬以下為中低端,主要是電子愛好者debug用。10GHz以上帶寬為高端,其中33GHz、55GHz產品市場最大,用于高速數字總線測試,客戶包括英特爾、AMD、寒武紀等IC設計公司。中低端示波器便宜、需求量大,高端示波器昂貴、需求量小,二者市場規(guī)模差距不大,但高端示波器利潤率更高。
(在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空間鍶原子光鐘實驗室,鼎陽科技示波器顯示相關實驗信號。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,儀商網配圖)
(鼎陽科技 工作人員在對產品進行檢查,儀商網配圖)
全球電子測量儀器市場規(guī)模約1000億人民幣,是德科技、羅德和施瓦茨、泰克、力科份額60%以上。中國市場規(guī)模約占全球的1/3,常年維持10%左右增速,5G、芯片設計、光通信下游需求旺盛。近年來國產品牌成長提速,中低端市場份額持續(xù)提升,但在高端市場還缺乏競爭力,高端產品國產化率接近于零。
(同惠電子生產車間,儀商網配圖)
行業(yè)壁壘:
(1)初始投資高,但市場規(guī)模小,產品推廣慢。電子測量儀器功能復雜,需要大量研發(fā)投入,但各細分產品在普通年度需求量并不大,不能說是很賺錢的行業(yè)。是德科技等海外龍頭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是吃了二戰(zhàn)的紅利,拿到很多軍工大單。
(2)儀器搭載的軟件需要不斷更新。
(3)廠商需要和測量標準的各個協會(例如USB協會等)維持緊密關系,及時跟進技術標準的變化,使儀器和測量方案能夠得到權威機構認可。這一關系的建立需要時間。
(4)芯片等硬件開發(fā)難度大。
國產品牌性價比高,貿易戰(zhàn)給了國產廠商切入下游客戶的機遇。海內外產品價差懸殊,以示波器為例,海外低端示波器均價4萬元,國產品牌僅1萬元就可以買到很不錯的產品。海內外品牌低端產品性能差別不大,主要差異在操作習慣和口碑上:海外品牌發(fā)展多年,工程師用得更順手,同時客戶更加認可大品牌儀器的測試結果。貿易戰(zhàn)給了國產廠商切入下游客戶,積累口碑的機遇。
自研芯片決定廠商儀器儀表最高性能。前期投入很大,需要流片3次以上,每次投入上百萬元。芯片研發(fā)成功后能夠顯著優(yōu)化儀器性能和降低成本。儀器儀表核心芯片Know-How很多,基本無法復制。